逛超市时,孩子赖在玩具区哭闹,父母一边拉一边哄:“好了好了,不给你买就哭闹,是不是没安全感?” 带孩子参加聚会,孩子躲在家长身后不说话,亲戚随口一句:“这孩子胆子小,怕是安全感不够。” 送孩子去幼儿园,刚转身就听到哭声,妈妈立刻心软:“他这么离不开我,肯定是缺乏安全感。”
在艺博家庭教育接触的案例中,很多父母像这样,把孩子的各种行为都和 “安全感” 绑定。但事实上,对安全感的过度解读,反而可能让教育偏离方向。
1、孩子哭闹,真的不是没有安全感
孩子哭闹时,父母常下意识认为是安全感缺失。但艺博家庭教育发现,哭闹是孩子最直接的表达,背后藏着具体需求:可能是身体不舒服,饿了、困了;可能是需求没被理解,想要某个玩具却不会说;也可能是情绪没处释放,被批评后感到委屈。
比如孩子在公众场合哭闹,更多是因为 “需求被拒绝” 或 “环境变化带来的烦躁”,而非安全感问题。此时父母若一味归结为 “没安全感”,反而会忽略孩子真实的诉求,错失引导孩子表达的机会。
2、和妈妈短暂分开,不会缺乏 “安全感”!
“妈妈走了就哭,肯定是离不开我,安全感太差。” 这是很多妈妈的想法。但艺博家庭教育指出,3 岁左右的孩子出现分离时哭闹,是正常的成长阶段表现。他们还没建立 “客体永久性” 认知,觉得妈妈离开就消失了,哭闹是一种本能反应。
只要分离时父母态度温和坚定,告知返回时间并遵守承诺,孩子会逐渐明白 “分开是暂时的”。真正影响安全感的,不是短暂分离,而是父母分离时的焦虑情绪传递,或是频繁更换照顾者带来的不稳定感。
3、孩子害羞内向,不代表没有安全感!
看到别的孩子大方打招呼,自家孩子却躲在身后,父母就担心:“这么内向,是不是安全感不足?” 艺博家庭教育认为,害羞内向是孩子的性格特质,与安全感没有直接关联。
有些孩子天生对陌生环境适应慢,需要先观察再融入,这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方式。只要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能放松玩耍,与家人互动自然,就说明安全感是充足的。强迫孩子 “大方打招呼”,反而会让他们感到压力,破坏原本的心理平衡。
总结来说,孩子的行为背后有复杂的原因,不能简单贴上 “缺乏安全感” 的标签。艺博家庭教育提醒父母,判断孩子是否有安全感,要看长期的状态:是否能信任照顾者,是否在遇到问题时愿意寻求帮助,是否对新环境有探索的勇气。过度解读反而会让教育陷入误区,不如多观察、多理解,给孩子真正需要的支持。
标题:【亲子教育】别被表象骗了!孩子的这些表现,真不是缺安全感
分类:知识库
链接:https://www.yibo365.cn/teacher-training-institute/27543.html
版权: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“来源:艺博教育”版权为艺博教育所有,以外的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,如本网站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,请及时联系电话400-092-1288,以便我们迅速做出处理。
© 2007-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陇ICP备13000288号-2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3577号
甘网文(2023)0763-002号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.页面生成时间:0.608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