妈妈去幼儿园接孩子,看见儿子踮脚够滑梯扶手,立刻冲过去抱住:“小心摔着!” 老师反馈:“孩子吃饭要妈妈喂,和小朋友抢玩具也只会哭,完全不敢自己解决问题。” 过度保护让孩子像被装进 “玻璃罩”,看似安全,却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勇气。其实,通过3个日常场景引导,家长能既保护安全,又让孩子体验 “可控风险”。

1. 运动场景:允许 “可能摔倒” 的尝试
当孩子第一次爬小区台阶,家长常忍不住搀扶。正确做法是:
设定安全边界:站在离孩子 1 米处,指着台阶说:“你可以扶着栏杆试试,妈妈在这里看着你”;
聚焦进步而非危险:孩子成功迈上一级时,具体表扬:“你自己抓住栏杆了,平衡感比昨天更好了!”
2. 社交场景:让孩子自己处理 “小冲突”
看见孩子和同伴抢积木,家长本能想插手。明智的做法是:
退后观察:先不介入,看孩子能否用语言表达(如 “我玩一会儿就给你”);
事后引导:如果冲突升级,分开双方后问孩子:“你刚才想拿到积木,除了抢还有什么办法?”
3. 生活场景:尝试 “有风险” 的日常操作
担心孩子受伤,家长常拒绝让其使用剪刀、开瓶盖等。其实可以:
提供安全工具:给 3 岁孩子圆头剪刀,教他剪彩色纸条:“只能剪纸,不能碰别的东西,妈妈和你一起用”;
预设失败方案:让孩子帮忙端饭碗时,提醒:“如果太烫就喊妈妈,我们可以分两次拿”。
过度保护的本质,是家长把 “害怕孩子受伤” 的焦虑,变成了 “代替孩子成长” 的行动。艺博家庭教育建议: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给孩子 “试错权”—— 让他在爬台阶时掌握平衡,在抢积木时学会沟通,在使用工具时感受力量。当孩子发现 “摔倒了可以自己爬起来”“冲突了可以试着说清楚”“失败了妈妈不会指责”,就会逐渐摆脱对保护的依赖,成长为敢于探索的独立个体。毕竟,真正的保护不是挡住所有风雨,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在风雨中站稳脚跟。
标题:家长过度保护怎么办?3个场景让孩子体验“可控风险”
分类:知识库
链接:http://www.yibo365.cn/teacher-training-institute/27419.html
版权: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“来源:艺博教育”版权为艺博教育所有,以外的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,如本网站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,请及时联系电话400-092-1288,以便我们迅速做出处理。
© 2007-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陇ICP备13000288号-2
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3577号
甘网文(2023)0763-002号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.页面生成时间:0.409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