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一点,赵琳对着丈夫吼出那句 “你就不能细心点吗” 时,自己都愣住了。不过是丈夫睡前忘了把阳台的衣服收进来,她却像被点燃的引线,从 “说了多少次” 骂到 “你根本不在乎这个家”,最后丈夫摔门去了书房,她瘫坐在沙发上,眼泪止不住地流 —— 这场景,像极了小时候爸妈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吵的样子。
结婚三年,赵琳发现自己越来越像母亲:一点不顺心就拔高音量,丈夫沉默时更气,非要吵到他认错才罢休。可每次吵完,她又满心愧疚,不明白为什么 “好好说话” 这么难。
“我们对伴侣的态度,往往藏着原生家庭的影子”,艺博教育接触过很多类似的夫妻,发现那些 “忍不住发脾气” 的瞬间,常常是在重复父母处理冲突的方式 —— 就像赵琳,小时候看惯了母亲用指责表达不满,长大后也不自觉地复制了这种模式。
先看见 “情绪开关”,再按下 “暂停键”
有位妻子发现,只要丈夫说 “你别无理取闹”,她就会瞬间炸毛。后来才想起来,小时候父亲总用这句话打断她的委屈。艺博家庭教育建议她:“下次听到这句话,先在心里数三个数。” 试了几次,她发现那股火居然慢慢降了,还能说出 “你这么说,我觉得不舒服”。看清情绪背后的 “原生钩子”,就不会被它牵着走。
别让 “应该”,绑架了彼此
周明总因为妻子 “不按计划做事” 发脾气,比如说好周末大扫除,妻子却临时想去逛街。他后来意识到,自己的父亲是个极其刻板的人,家里的一切必须按时间表来,否则就会发火。艺博家庭教育提醒他:“你在用父亲的标准要求妻子,却忘了她有自己的节奏。” 当他试着说 “你想去逛街也可以,我们把大扫除挪到周日”,妻子反而主动说 “要不还是先打扫吧,免得你惦记”。
用 “新经验”,覆盖 “老模式”
赵琳和丈夫约定了一个 “暂停手势”:谁情绪上来了,就举起手,两人先分开十分钟。有次她又想发脾气,丈夫举起手说 “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,是因为我忘了收衣服让你觉得不被重视,对吗?” 这句话让她愣住了 —— 小时候母亲从不会在意她发脾气的原因。冷静后,她第一次说出 “我不是气衣服,是气你好像不在乎我的话”。这样的时刻多了,她发现自己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。
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:“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。” 但艺博家庭教育更愿意说:“原生家庭是起点,不是终点。” 赵琳后来会在发脾气前问自己:“这是我真正想表达的,还是小时候的委屈在作祟?” 她开始学着说 “你忘了收衣服,我有点失望”,而不是指责;丈夫也学着说 “我没做好,让你不舒服了”,而不是沉默。
夫妻关系里的很多矛盾,不是因为爱得不够,是我们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痕,用错了表达爱的方式。看清那些从原生家庭带来的 “情绪惯性”,不用急着否定自己,也不用怪伴侣不够包容 —— 承认它的存在,试着用新的方式相处,就像赵琳说的:“原来我们可以不重复父母的模式,原来好好说话,没那么难。”
标题: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:总忍不住对伴侣发脾气?可能是这原因
分类:知识库
链接:http://www.yibo365.cn/teacher-training-institute/27713.html
版权: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“来源:艺博教育”版权为艺博教育所有,以外的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,如本网站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,请及时联系电话400-092-1288,以便我们迅速做出处理。
已经没有下一篇了!
© 2007-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陇ICP备13000288号-2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3577号
甘网文(2023)0763-002号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.页面生成时间:0.655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