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22442517 Ad
Home » 师培院 » 知识库 » 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常挨打却少心理问题?真相太扎心

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常挨打却少心理问题?真相太扎心

艺博教育
2025年8月20日 15:32 10

小区公园里,一位爷爷逗孙子:“我们那时候,挨揍是家常便饭,哪像现在的孩子,说两句就受不了。” 旁边的妈妈听了,忍不住反驳:“现在的孩子压力多大啊,能一样吗?”​

这话戳中了很多人的疑惑:以前的孩子,挨父母巴掌、被老师罚站是常态,却很少听说有心理问题;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好了,反而更容易 emo、抑郁。艺博家庭教育接触过很多案例,答案其实藏在两代人的成长环境里。​

以前的孩子,挨打后有 “情绪出口”​
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孩子挨了打,能跑出去跟小伙伴疯玩半天,爬树掏鸟窝,把委屈忘在脑后。傍晚回家,妈妈喊一声 “吃饭了”,仿佛白天的打骂从没发生过。现在的孩子呢?被批评后要么关在房间里刷手机,要么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,坏情绪像堵在心里的石头,没地方发泄。​

以前的 “打骂” 有边界,现在的 “伤害” 更隐蔽​

以前的父母动手,大多是孩子犯了明确的错 —— 偷东西、撒谎、打架。打完后会说 “知道错在哪了吗”,孩子心里清楚 “是自己做错事才挨揍”。现在的伤害往往藏在语言里:“你怎么这么笨”“我白养你了”,否定的是孩子的人格;或者是无边界的控制,报 10 个兴趣班、偷看日记,让孩子连喘息的空间都没有。​

以前的孩子,在集体里能找到 “归属感”​

那时候家家户户孩子多,街坊邻居互相照应。谁家孩子被爹妈揍了,隔壁阿姨会塞块糖说 “别跟你妈置气”;学校里同学之间吵吵闹闹,却很少有孤立。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,放学就被困在 “家 - 补习班” 两点一线,孤独感像潮水一样涌来,一点小事就可能压垮心理防线。​

艺博家庭教育想说,不是 “挨打” 本身没问题,而是以前的成长环境里,有支撑孩子心理的 “缓冲带”—— 同伴陪伴、情绪出口、明确的是非观。现在的教育,更需要的是理解孩子的压力,给他们释放情绪的空间,而不是纠结 “该不该打骂”。毕竟,孩子的心理韧性,从来不是打出来的,是被理解、被看见喂大的。

标题: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常挨打却少心理问题?真相太扎心

分类:知识库

链接:http://www.yibo365.cn/teacher-training-institute/27848.html

版权: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“来源:艺博教育”版权为艺博教育所有,以外的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,如本网站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,请及时联系电话400-092-1288,以便我们迅速做出处理。

4000-092-1288
咨询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