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妈妈,我今天在学校被同学误会了……” 刚上五年级的女儿话没说完,就被厨房里的妈妈打断:“多大点事,同学之间哪有那么多误会,肯定是你太敏感了。” 女儿低下头,默默关掉了想分享心事的对话框。晚上妈妈整理书包时,发现日记本上写着:“为什么我说什么妈妈都觉得是小事,她从来没认真听过我说话。”
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每天上演。艺博家庭教育的课程中,经常遇到类似的家庭 —— 家长明明深爱孩子,却因不当的互动方式,让亲子关系渐行渐远。通过课程中的 “家庭互动模式分析”,我们发现这些 “隐形杀手” 其实有迹可循,只要及时察觉就能有效避免。
一、否定感受的 “情感暴力”
“这有什么好哭的”“别小题大做” 这类话,看似在安慰孩子,实则是否定他们的情绪。有位妈妈在艺博课程中回忆,儿子摔破膝盖后哭着跑回家,她随口说 “男孩子要坚强”,后来发现孩子遇到困难再也不跟她说了。课程老师指出,这种情感否定会让孩子逐渐封闭内心。
艺博的沟通课程里,老师教家长用 “共情回应” 代替否定:蹲下来对哭着的孩子说 “摔这么疼,一定很难受吧”。这种简单的接纳,比任何道理都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。就像德雷克斯强调的:“孩子的感受被看见,才会愿意听道理。”
二、过度控制的 “温柔绑架”
“听我的准没错”“这个兴趣班对你将来有好处”,家长的好心安排,其实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利。艺博家庭教育的案例库中有个典型例子:妈妈为六年级孩子报了五个补习班,孩子用故意考砸的方式反抗。在课程 “家庭会议” 实践中,他们约定让孩子自主选择两个兴趣班,妈妈负责监督执行,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反而提高了。
简・尼尔森在《正面管教》中提到:“过度控制会让孩子失去责任感。” 艺博课程里的 “有限选择权” 方法很有效,比如问孩子 “你想先写作业还是先弹钢琴”,既给了孩子自主权,又维持了规则边界。
三、比较式的 “隐形打击”
“你看邻居家小明次次考第一” 这类话,是最伤人的隐形武器。有位爸爸在艺博课程中意识到,自己总拿女儿和侄子比较,导致孩子变得自卑敏感。后来他改用课程教的 “具体肯定法”:“你这次作文比上次多写了三个生动的比喻,进步很明显。” 三个月后,孩子主动参加了学校作文比赛。
德雷克斯的研究显示,频繁比较会摧毁孩子的价值感。艺博家庭教育的沟通工作坊里,通过角色扮演让家长亲身体验:当自己被拿来和别人比较时,也会产生挫败感。这种共情体验,比理论讲解更能改变家长的语言习惯。
四、敷衍了事的 “情感忽视”
孩子兴奋地分享学校趣事时,家长一边看手机一边点头;孩子求助时被 “等会儿再说” 打发 —— 这种看似微小的忽视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。艺博课程里有位妈妈分享,她曾连续两周用课程教的 “分层倾听法”:先放下手机专注听,再回应情绪,最后询问需求。孩子从最初的惊讶,到后来主动说 “妈妈,今天我想跟你聊聊好朋友的事”。
就像网易文章中提到的:“情感忽视像钝刀,不出血却很痛。” 艺博家庭教育的亲子课上,老师常说:“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于时长,而在于专注度。哪怕每天十分钟全神贯注的倾听,也比一小时心不在焉的陪伴更有效。”
那位发现女儿日记的妈妈,在艺博课程中学会了 “先共情再引导” 的沟通方式。当女儿再次分享学校烦恼时,她放下手中的事认真听完,说:“被同学误会肯定很难过吧?” 女儿眼睛一亮,开始详细讲述事情经过。其实改变并不难,有时只需要家长管住否定的话,多一句 “我理解你的感受”。
这些亲子间的 “隐形杀手”,本质上都是沟通的错位。就像艺博家庭教育在课程中一直传递的:好的亲子关系,不是从不犯错的完美,而是愿意调整的诚意。当我们学会看见孩子的感受,尊重他们的选择,停止无谓的比较,那些隐藏在日常的伤害就会慢慢消失 —— 因为爱从来都在,只是需要正确的表达方式。
标题:亲子间的5个隐形杀手,很多家长每天都在犯
分类:知识库
链接:http://www.yibo365.cn/teacher-training-institute/27992.html
版权: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“来源:艺博教育”版权为艺博教育所有,以外的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,如本网站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,请及时联系电话400-092-1288,以便我们迅速做出处理。
© 2007-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陇ICP备13000288号-2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3577号
甘网文(2023)0763-002号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.页面生成时间:0.650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