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七点,陈女士第5次推开儿子房间的门,作业本上还是只有两行字。男孩盯着天花板发呆,铅笔在指间转来转去。“你到底要磨到什么时候?” 她提高了音量,儿子猛地一哆嗦,铅笔掉在地上。这样的拉锯战每天都在上演,她试过物质奖励、制定计划表,甚至没收过平板,可孩子学习越来越像完成任务,眼神里一点光都没有。
“孩子不是故意偷懒,是学习这件事没给过他‘甜头’”,艺博家庭教育在分析这类案例时发现,当大脑得不到即时反馈,就很难产生持续动力 —— 这和心理学中 “多巴胺驱动行为” 的原理不谋而合,只是没必要把它说得太复杂。
先让孩子尝到 “做成事” 的滋味
数学考了 58 分,张先生没骂儿子,而是圈出了其中 3 道做对的难题:“这道题班里好多同学都错了,你居然做对了,讲讲思路?” 男孩愣了愣,开始结结巴巴地解释。讲完后,张先生说:“原来你是这么想的,比我当年聪明。” 那天晚上,孩子主动把错题重做了一遍。艺博家庭教育发现,具体的肯定比 “你真棒” 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。
把大目标拆成 “踮脚就够到” 的小台阶
背诵整篇课文让女孩犯怵,妈妈改成 “每天背两段”。第一天女孩背得磕磕绊绊,妈妈用手机录下来,第二天播放时,女孩惊讶地发现 “我居然进步了”。一周后整篇背完时,她自己把录音发给了外婆。这种 “看得见的进步”,比家长说 “加油” 更有推动力。
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:当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,外部奖励反而会降低热情。艺博家庭教育在实践中也发现,有效的 “多巴胺教育” 不是靠物质刺激,而是帮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内在的快乐 —— 比如解开难题的兴奋,看到自己进步的满足。
陈女士后来改了方法:儿子每专注写 20 分钟作业,就可以画 5 分钟漫画(他的爱好)。更重要的是,她开始认真看儿子写的作文,哪怕只有一句话写得好,也会读出来:“这句话把晚霞写活了。” 两个月后,孩子放学回家会主动说:“我先把作业写完,再画漫画。”
学习内驱力的关键,不是让孩子 “必须学”,而是让他在学习中尝到 “我能行” 的滋味。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,孩子的学习动力,也需要用对的方式去滋养。
标题:“多巴胺” 教育法,激活孩子学习内驱力!
分类:知识库
链接:https://www.yibo365.cn/teacher-training-institute/27623.html
版权: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“来源:艺博教育”版权为艺博教育所有,以外的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,如本网站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,请及时联系电话400-092-1288,以便我们迅速做出处理。
© 2007-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陇ICP备13000288号-2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3577号
甘网文(2023)0763-002号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.页面生成时间:0.604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