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一点,刘姐盯着天花板发呆。身边的女儿早就睡熟了,可她脑子里还像放电影:早上六点被女儿的哭声叫醒,喂饭时被打翻的牛奶洒了一身,好不容易哄睡想写点东西,刚打开电脑就被 “妈妈陪我玩” 拽回客厅,晚上哄睡时自己差点先睡着…… 明明没干什么重活,却比加班到深夜还累,她摸着胸口叹气:“是不是我太没用了?”
这种 “孩子在身边就浑身没劲” 的感觉,艺博教育见过太多妈妈提起。不是不爱孩子,也不是不够能干,只是育儿这件事里藏着太多 “看不见的消耗”—— 就像刘姐说的:“哪怕他自己玩积木,我坐在旁边看着,也觉得神经一直绷着。”
你以为的 “闲着”,其实大脑在 “连轴转”
张琳以前总怪自己 “太懒”:儿子自己看动画片时,她坐在沙发上刷手机,可半小时后照样觉得累。直到有次和朋友聊天才发现,原来她刷手机时耳朵一直 “竖着”—— 听着儿子有没有打翻东西,有没有突然哭起来,手指划着屏幕,心思根本没在内容上。
这就是育儿里最磨人的 “隐形消耗”:就像电脑后台开着十几个程序,看着没动静,内存早被占满了。孩子哭了要压下烦躁去哄,被打断思路要耐着性子回应,甚至他安安静静玩时,你也在心里盘算 “下顿吃什么”“等会儿要不要洗澡”。这种 “随时待命” 的状态,一天下来,心早就累得打了结。
孩子的 “不可控”,比加班更熬人
李婷最怕周末:原本计划上午带儿子去公园,下午陪他读绘本,结果早上他赖床两小时,出门前又突然说 “不想去公园要在家搭积木”,好不容易搭完积木想喘口气,他又因为一块积木倒了哭到脸红 ——“计划全被打乱的感觉,比开一天会还让人焦虑。”
心理学里的 “认知负荷” 说的就是这个:面对不确定的事,大脑会不停预判、紧张,耗能比做一件确定的事多得多。你永远不知道孩子下一秒会笑还是哭,会乖乖吃饭还是把勺子扔地上,这种 “抓不住” 的感觉,慢慢就熬成了累。
3 个 “小办法”,帮你在孩子身边也能 “喘口气”
给彼此划个 “小边界”
王姐试过一个法子:每天下午三点到三点半,告诉女儿 “妈妈要在书房工作,这半小时你可以自己玩,或者来敲门问‘妈妈好了吗’,但不能直接进来哦”。起初女儿总敲门,王姐没妥协,只是笑着重复规则。一周后,女儿居然会在三点准时说 “妈妈去工作吧,我玩娃娃等你”。
给孩子划边界,不是推开他,是告诉他 “妈妈也需要自己的时间”。就像艺博家庭教育常说的:“孩子从小知道‘妈妈不是随时待命的’,反而会更安心。”
承认 “我今天状态不好”,比硬撑着强
以前林悦总逼着自己 “做个好妈妈”:明明累得不想说话,还要陪儿子读绘本;心里烦躁得要命,也得笑着回应他的问题。直到有次她实在撑不住,蹲下来对儿子说 “妈妈今天有点累,想安静坐十分钟,你自己玩会儿好吗?” 没想到儿子居然点点头,还搬来小凳子坐在她旁边:“我不吵,就陪着你。”
你不用永远温柔耐心。孩子其实比你想的懂:“妈妈累了” 不是不爱他,是每个人都有 “没电” 的时候。
抓碎片时间 “偷偷充电”
赵姐的 “充电法” 特别简单:孩子自己玩时,她去阳台浇花,盯着水珠从叶子上滚下来看半分钟;做饭时等水开的间隙,闭眼深呼吸三次;晚上哄睡后,不刷手机,就坐在床边发五分钟呆。这些 “没意义” 的小事,反而比睡一下午更解乏。
心理学里叫 “微恢复”—— 不用等大块时间,几分钟的 “只关注自己”,就够给心续点电。
刘姐后来试着每天给自己留 20 分钟 “关门时间”,锁上卧室门做点自己的事。第一次时女儿在门外哭,她忍着没开门,只是隔着门说 “妈妈很快就出来陪你”。现在女儿会在她关门时说 “妈妈加油”,而她走出卧室时,也确实觉得心里的 “累” 轻了不少。
其实啊,觉得累不是你的错。育儿本就是场 “持久战”,能照顾好孩子,也能照顾好自己的疲惫,才是真的厉害。艺博家庭教育总说:“父母喘得过气,孩子才能感受到松弛的爱。” 不用硬撑,不用自责,偶尔 “偷个懒”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标题:为什么孩子在身边就觉得累?不是你矫情,是没找到 “喘口气” 的法子
分类:知识库
链接:http://www.yibo365.cn/teacher-training-institute/27717.html
版权: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“来源:艺博教育”版权为艺博教育所有,以外的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,如本网站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,请及时联系电话400-092-1288,以便我们迅速做出处理。
© 2007-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陇ICP备13000288号-2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3577号
甘网文(2023)0763-002号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.页面生成时间:0.631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