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一早上,刚送儿子进校门的赵姐就被老师叫住。“昨天体育课,几个男生把他的跳绳扔到了树上,他就蹲在操场角落哭了一节课。” 老师叹着气说。赵姐心里一揪 —— 这已经是儿子这个月第三次 “被欺负” 了:上周有人故意撞掉他的饭盒,前两周他的画册被乱涂乱画。
“孩子总说‘他们不跟我玩’,我教他‘别理他们’‘告诉老师’,可一点用都没有。” 赵姐眼圈泛红。在艺博家庭教育的咨询中,这类情况很常见:有些孩子明明善良懂事,却总在集体里被边缘化,甚至成为欺负的对象。发展心理学家塞尔曼曾指出,儿童社交能力的核心,不是 “讨好” 或 “强硬”,而是理解社交中的隐性逻辑。
艺博家庭教育结合案例总结出 5 条孩子能听懂的社交 “潜规则”,比单纯说 “别被欺负” 更实用:
1. 不想做的事,要大声说 “不”
男孩总被同学借橡皮,最后自己反倒没的用。爸爸教他:“有人借的时候,你可以说‘我现在要用,等会儿再借你’。” 起初孩子不敢,练习几次后,居然能笑着拒绝:“这是我新买的,我还没用来着。”
很多时候,孩子被欺负是因为 “不好意思拒绝”。教他清晰表达 “我不愿意”,比 “别软弱” 更具体 —— 对方知道他有底线,反而会收敛。
2. 不用强迫自己 “跟所有人好”
女孩总因为 “没人跟我组队” 哭鼻子,妈妈带她观察:“你看,小明和小刚总一起玩,小丽和小美总分享贴纸,你可以先找一个喜欢的同学做朋友呀。” 后来女孩和同桌成了好朋友,慢慢也融入了更大的圈子。
社交不是 “被所有人喜欢”,找到 1-2 个投缘的伙伴,比勉强融入不适合的群体更重要。就像艺博家庭教育常说的:“一朵花不需要讨好所有蜜蜂,有两三只停驻就够了。”
3. 别人欺负你时,先 “站住不动”
男孩被同学推搡时总吓得往后躲,结果对方更起劲。爸爸陪他在家练习:“有人推你,你就站稳了看着他,不说话。” 几天后孩子回来讲:“今天他又推我,我没躲,他愣了一下就走了。”
肢体语言比语言更有力量。孩子慌乱后退会给对方 “可以欺负” 的信号,而平静的姿态会传递 “我不好惹” 的信息 —— 这不是教孩子强硬,是教他保护自己的气场。
4. 分享不是 “把所有东西都给别人”
男孩总把零食全分给同学,自己一口没吃,可大家还是不跟他玩。妈妈告诉他:“分享是把你愿意给的分出去,不是硬撑着都给别人。” 后来他留了一半给自己,反而有人主动问他 “能不能换一点”。
无底线的讨好换不来尊重。孩子要明白,分享的前提是 “自己也开心”,有来有往的交换,才是健康的社交模式。
5. 遇到解决不了的事,找 “具体的人” 帮忙
女孩被起外号不敢说,妈妈教她:“如果有人再叫你外号,你可以找班主任李老师,就说‘他们总叫我外号,我不舒服’。” 当孩子知道 “找谁、说什么”,就不会独自承受委屈。
告诉孩子 “找老师” 太空泛,帮他明确 “找哪个老师、具体说什么”,才能让他在无助时真的敢求助。
孩子的社交世界,就像一个小江湖。艺博家庭教育见过太多孩子,不是不够好,只是没摸清其中的 “隐性规则”。教他守住底线、找对伙伴、学会求助,比单纯担心 “他会不会被欺负” 更实在。
标题:不想孩子被欺负孤立?这5条社交 “潜规则” 一定要教会他
分类:知识库
链接:http://www.yibo365.cn/teacher-training-institute/27736.html
版权: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“来源:艺博教育”版权为艺博教育所有,以外的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,如本网站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,请及时联系电话400-092-1288,以便我们迅速做出处理。
© 2007-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陇ICP备13000288号-2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3577号
甘网文(2023)0763-002号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.页面生成时间:0.852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