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二的朵朵突然像变了个人。以前放学进门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,会拉着妈妈看自己画的黑板报、讲同学间的趣事;如今却成了“沉默的影子”,放学放下书包就钻进房间反锁门,连吃饭都要妈妈再三催促才肯出来。妈妈偶然发现,孩子校服领口内侧藏着几道浅浅的划痕,问起时只含糊说是“不小心刮到的”。更让她揪心的是,曾经把舞蹈当生命的朵朵,连续三周请假不去舞蹈课,月考成绩更是从班级前十断崖式滑到三十名。妈妈急得整夜难眠,几次敲门想谈心,都被“别烦我”的低吼怼回来;忍不住批评两句学习态度,孩子竟猛地摔了筷子,哭着喊“活着真没意思”。直到在朋友推荐下走进艺博家庭教育的青少年心理课程,妈妈才惊觉:那些被她当成“青春期叛逆”的冷漠与暴躁,全是孩子在困境中发出的求救信号。课程里的“心理信号识别”练习,让她一点点读懂了孩子锁门背后的孤独,和成绩下滑后的自我否定。
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“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”中明确指出,青少年时期是“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”的关键交锋期——他们既渴望证明独立,又害怕找不到自我定位,心理波动如同过山车般常见。但艺博家庭教育的课程老师特别强调,“常见”不代表“可以忽视”,如果某种异常表现持续两周以上,且明显影响生活与学习,就绝非简单的“叛逆”。在课程的案例研讨中,我们接触过太多类似的家庭:有的家长把孩子的社交退缩当成“内向”,把情绪暴躁当成“脾气差”,把学业滑坡当成“没用心”,正是这种误判,让很多孩子在心理困境里独自挣扎,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。其实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爆发从来不是“突然袭击”,就像暴风雨前总有乌云,这10个藏在日常里的迹象,家长一定要警惕。
一、行为突变:从熟悉到陌生的信号
原本把书桌收拾得一尘不染的孩子,突然房间乱成一团,课本和零食袋堆在一起;以前每天按时回家报平安,如今却频繁以“社团活动”“同学聚餐”为由晚归,追问细节时还会眼神躲闪、随口撒谎;更有甚者偷偷逃课去网吧,被老师找家长时才东窗事发。艺博课程中反复强调,行为是心理的外在投射,这种与平时截然不同的突变,不是“学坏了”,而是孩子内心失衡的直接表现——他们要么是想用反常行为吸引关注,要么是在通过“失控”释放压力。有位爸爸在课程分享时说,他发现上初三的儿子书包里藏着烟盒时,没有像往常一样怒吼责骂,而是想起课程教的“非评判式提问”,坐在孩子身边轻声说:“爸爸整理书包时看到这个,有点意外。最近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事,让你觉得压力很大?”沉默了足足五分钟,儿子攥着衣角红着眼说,班里几个男生总排挤他,说他“太老实”,他想学着吸烟融入群体,才不会被欺负。
二、睡眠失常:藏在深夜里的困扰
深夜十二点路过孩子房间,灯还亮着,凑过去看发现他在刷短视频;好不容易劝着放下手机,却翻来覆去烙饼似的睡不着,第二天早上顶着黑眼圈起床,上课趴在桌上走神,连老师提问都反应不过来。重庆三一八医院精神心理科顾庆乐主任曾在讲座中提到,青少年睡眠障碍与心理问题的关联度高达70%,失眠、多梦、早醒这些“睡不好”的表现,往往是焦虑、抑郁情绪的生理信号。艺博的亲子课上,老师会建议家长做一份简单的“睡眠观察记录”,不用复杂,就用表格记下孩子的入睡时间、夜间是否频繁翻身、早晨起床后说的第一句话,以及白天的精神状态。有个家庭坚持记录两周后发现,孩子一到周五晚上就失眠,细聊才知道,他总担心周末的补习班考不好,会被父母批评“浪费钱”,这种藏在心里的焦虑,全反映在了睡梦中。
三、社交退缩:主动关闭的心门
以前一到周末就约同学去打球、看电影,朋友圈里全是和朋友的合照;如今却推掉所有聚会,亲戚来家里做客时,立刻躲进房间戴耳机,宁愿对着手机玩一整天游戏,也不愿和人多说一句话。这不是“性格变内向了”,而是典型的社交回避——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感受到了压力或挫败,便选择躲进虚拟世界保护自己。艺博课程中教的“渐进式社交引导”很实用,不用强迫孩子“立刻合群”,而是从最熟悉的家庭场景开始:比如晚餐时请孩子分享一个“今天听到的小新闻”,哪怕只说一句也鼓掌鼓励;慢慢过渡到让他帮忙招待来家的小表弟,陪弟弟玩一局他擅长的游戏;再到邀请他关系最好的同学来家里做客,家长只负责准备零食,不插手他们的交流。有位妈妈实践两个月后说,孩子现在不仅愿意和表姐分享游戏攻略,还主动约以前的好友去打羽毛球了。
四、情绪极端:失控的晴雨表
早餐时妈妈多问了一句“作业写完没”,就突然拍桌子怒吼,把牛奶杯都打翻了;可转头看到手机里偶像的视频,又可能对着屏幕默默流泪半小时;前一秒还在和同学打电话说笑,挂了电话立刻脸色阴沉,对着窗外发呆半天。艺博课程教家长建立“情绪缓冲机制”,核心不是“阻止孩子发脾气”,而是“不被孩子的情绪带着走”:当孩子暴怒时,家长先深呼吸三次稳住自己,然后递一杯温水,轻声说“我在这儿等你冷静下来”,绝不跟着指责或说教;等孩子情绪平复后,再用“我看到你刚才很生气,是不是因为妈妈的话让你不舒服了?”这样的问句引导他表达。有位妈妈试过之后说,以前母女俩一吵架就冷战三天,现在最多两小时就能和好。
五、躯体不适:心理问题的生理回响
每天早上起床都喊“头痛得要炸了”,可是去医院做了CT、查了血常规,各项指标都正常;吃饭时要么抱着外卖盒吃到撑,把情绪都发泄在食物上,要么坐在餐桌前扒拉两口就放下筷子,说“没胃口”,短短一个月体重忽胖忽瘦。这些查不出病因的“躯体不适”,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躯体化症状”,是孩子把心理压力转化成了身体疼痛——他们不知道怎么说“我很难过”“我很焦虑”,就只能用“我不舒服”来表达。艺博课程的老师特别提醒,遇到这种情况,家长最忌讳说“你就是装病逃学”,这句话会彻底堵死孩子的求助通道。正确的做法是蹲下来和孩子平视,说“妈妈知道你真的不舒服,我们先休息一会儿,等你好点了,说说是不是最近有什么事让你太累了?”用关心代替质疑,孩子才愿意打开心门。有个初二男生就是这样,在妈妈的温柔询问下,说出了“一想到要被老师叫去办公室谈话,就浑身发抖”的秘密。
六、学业骤变:动力缺失的信号
不是偶尔一次发挥失常考砸,而是连续三次月考成绩都在下滑,从班级中游滑到倒数;上课不是走神就是趴在桌上睡觉,老师反映他“眼神空洞,根本没在听”;作业要么拖到半夜才写,要么干脆不交,问起原因就说“反正写了也不会,不如不写”;以前聊到未来还会说“想考XX大学”,现在却摇头说“考不考都一样,没什么意思”。这绝不是简单的“厌学”,而是孩子失去学习动力、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信号。艺博课程中,有位爸爸分享了他的做法:他没有逼孩子“必须考多少分”,而是用课程教的“目标拆解法”帮孩子找回信心——把“期末考进前二十”这个大目标,拆成“今天弄懂一道数学错题”“这周背诵10个英语单词”“这月掌握3个物理公式”这样的小任务,每完成一个就贴一颗小红花,攒够十朵就能换一次“家庭电影夜”。孩子从最简单的任务开始做,慢慢发现“我其实能做到”,成就感一点点回来,成绩也跟着逐步回升。
七、自我否定:价值感的崩塌
画画比赛没获奖,就把画纸撕了喊“我真笨,什么都做不好”;看到同桌数学考了满分,立刻把头埋进书里,假装没看见,连老师让他向同桌请教都不肯;穿了新衣服去学校,同学随口说“颜色有点暗”,就再也不肯穿这件衣服,还对着镜子说“我长得不好看,穿什么都没用”。艺博的沟通课程中,老师反复强调:要想用肯定帮孩子建立自信,就必须用“具体肯定”替代笼统的“你真棒”。比如孩子画的画没获奖,可以说“你这幅画里的晚霞颜色搭配得特别美,能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吗?”;孩子主动帮同学讲题,不说“你真热心”,而是说“你耐心给同学讲了二十分钟,连自己的课间都用上了,这特别难得”。具体的肯定能让孩子明确知道“我哪里好”,自信才能真正扎根。
八、兴趣丧失:活力消退的表现
以前一放学就抱着篮球去球场,浑身是汗也笑得开心;喜欢画漫画,课本上全是他画的小人,还会兴致勃勃地讲漫画剧情;如今却把篮球扔在角落积了灰,漫画本也锁进了抽屉,每天放学回家就往床上一躺,刷着短视频面无表情,问他“想不想出去逛逛”,只摇头说“没意思”。这不是“变懒了”,而是“心理能量耗尽”的表现,孩子对生活失去了热情,就像电量耗尽的手机,连“开心”的力气都没有了。艺博课程建议家长别强迫孩子“找点有意义的事做”,而是从“共同体验”入手——孩子喜欢打游戏,就花半小时陪他玩一局,聊聊游戏里的战术;孩子以前爱打球,就说“爸爸最近想运动,你陪我去球场投会儿篮呗”;孩子喜欢看动漫,就和他一起看一集,问问他“这个角色你觉得哪里最酷”。不用聊学习,不用讲大道理,只是单纯地陪他做喜欢的事,慢慢就能唤醒他对生活的热情。有位妈妈就是这样,陪孩子看了一个月动漫后,孩子主动拿出漫画本,说“妈妈,我想画一个新角色”。
九、过度敏感:防御下的不安
老师在课堂上点名“有些同学作业不认真”,就立刻低头红了脸,坚信“老师说的就是我”;同学课间聊天笑得大声,余光瞥见他,就觉得“他们在嘲笑我”,转身就走;妈妈随口说“这件衣服洗得有点变形了”,就反驳“你是不是觉得我不会洗衣服,什么都做不好”。这种“一点就炸”的过度敏感,本质是内心安全感缺失的表现——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,就像竖起尖刺的小刺猬,用“敏感”筑起防御墙,实则是在掩盖“怕被否定”的脆弱。艺博课程中的“情绪日记”练习很有效,家长可以陪孩子准备一个本子,让他每天花五分钟写下:“今天发生了什么事?”“我当时的感受是什么?”“事实真的是我想的那样吗?”有位妈妈陪女儿写了三周日记后发现,孩子总因“同学没和她打招呼”而难过,其实是同学没戴眼镜没看见。通过日记区分“事实”与“猜想”,孩子的敏感慢慢减轻,也不再轻易否定自己。
十、谈及生死:危险的信号
无论孩子是开玩笑说“活着真麻烦,死了就解脱了”,还是认真地问“人死了会去哪里”,甚至在作文里写“觉得世界没什么意思”,都必须高度警惕。这绝不是“中二少年的胡思乱想”,而是严重心理危机的预警信号,是孩子在发出“我撑不住了”的求救,容不得半点侥幸。艺博课程在“危机干预”模块中明确提醒,此时家长最错误的做法就是说“别瞎想”“你太矫情了”“对得起我们吗”,这些话会把孩子推向更深的绝望。正确的做法是立刻蹲下来,看着孩子的眼睛,用坚定的语气说:“你对爸爸妈妈来说,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人,不管发生什么事,我们都和你站在一起,一定能解决。”同时马上联系学校心理老师,或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,绝不能拖延。曾有位爸爸在课程中说,正是因为他及时接住了孩子的求救,才避免了无法挽回的悲剧。
青少年的心理世界,就像一座藏着秘密的花园,家长有时走不进去,不是因为孩子锁了门,而是没看懂门上的“信号”。艺博家庭教育在课程中一直传递这样的理念:家长不必成为专业的心理医生,但一定要做“细心的信号捕捉者”。那些你眼中的“叛逆”,可能是孩子在求救;那些你忽略的“小脾气”,或许是他在表达痛苦;那些你觉得“莫名其妙”的行为,全是他内心的呐喊。多一分耐心观察,多一分温柔接纳,少一分指责评判,少一分敷衍说教,就能及时接住那个陷入困境的孩子,陪他走出阴霾,重新看到阳光。
标题:10个迹象,表明青少年心理可能出现问题
分类:知识库
链接:http://www.yibo365.cn/teacher-training-institute/28015.html
版权: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“来源:艺博教育”版权为艺博教育所有,以外的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,如本网站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,请及时联系电话400-092-1288,以便我们迅速做出处理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		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© 2007-2025. All Rights Reserved. 陇ICP备13000288号-2  
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3577号
甘网文(2023)0763-002号
               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.页面生成时间:0.604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