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中考试后,男孩拿着75分的试卷回家,得意地说:“同桌才考了60分呢。” 妈妈皱眉:“可你上次考了85分啊。” 孩子立刻撇嘴:“至少我比他强。” 后来她发现,孩子选朋友只挑成绩差的,做游戏输了就说 “你赖皮”,甚至拒绝参加绘画比赛,只因为 “上次那个冠军画得没我有创意”。她看着孩子用贬低别人换来的虚假自信,心里像被针扎——这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?
“总和不如自己的人比较,本质是在逃避成长的压力”,艺博家庭教育在咨询中发现,这类孩子往往怕失败,所以用 “找参照物” 的方式保护自己,就像在浅水区游泳,永远学不会换气。
1.先拆穿 “优越感” 背后的怕
有位爸爸没直接批评儿子 “总说别人差”,而是带他看篮球赛。散场后问:“你觉得替补队员为什么要拼命训练?” 孩子说 “想上场”。爸爸说:“要是他们总跟观众比投篮,可能永远没机会。” 后来儿子某次考试失利,主动说:“我不该只看比我差的,得看看班长错在哪道题。”
2.用 “具体进步” 替代 “抽象比较”
女孩总在钢琴课上挑同学的错,妈妈换了种方式:“你上周弹《致爱丽丝》总错小节,这周能完整弹下来了,这就是进步。” 她不再说 “谁弹得没你好”,而是记录具体变化:“今天识谱快了 10 秒”“这个和弦手型比上次稳”。慢慢的,女孩开始说 “我想试试弹得像老师那么流畅”。
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:“人的烦恼源于人际关系。” 比较本身不是问题,关键是比较的方向。艺博家庭教育接触过一个案例:男孩以前总嘲笑同桌跑步慢,直到爸爸带他看田径比赛,指着跑道说:“每个选手都在跟自己的影子跑。” 现在他会说 “我今天比昨天多跳了 20 个绳”,眼神里的光比当初嘲笑别人时亮多了。
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 “我比谁强” 的答案,而是 “我能变得更好” 的底气。就像那位妈妈最后做的:不再纠结孩子跟谁比,而是在他说 “同桌字没我写得好” 时,笑着说 “你的撇画比上周有力了,要不要试试写得更整齐?” 孩子愣了愣,拿起笔时,腰杆挺得比平时直。
标题:孩子总和不如自己的人比较怎么办?这样引导更有效
分类:知识库
链接:https://www.yibo365.cn/teacher-training-institute/27646.html
版权: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“来源:艺博教育”版权为艺博教育所有,以外的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,如本网站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,请及时联系电话400-092-1288,以便我们迅速做出处理。
© 2007-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陇ICP备13000288号-2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3577号
甘网文(2023)0763-002号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.页面生成时间:0.608秒